C/C++初学者常见编译错误及其解决办法

 用户在C/C++集成开发环境(例如 Dev-C++)中编辑了源代码,执行编译之后,常常会因为源代码中存在问题而出现编译错误(它们会显示在编译窗口中)。初学者常常会面对这些错误而不知如何处理。本文下面列出几个初学者常见的错误及其解决办法。

错误信息通常是用英语显示的,在 Dev-C++ 中如果启用了“出错信息翻译为中文”选项,则能够把常见出错信息翻译为中文,这给初学者带来了一些方便。无论是显示为英文或是翻译成了中文,初学者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一定要耐心地阅读编译出错信息!只有当你理解了错误原因,才能想出解决办法。


1、字符错误或缺失。

初学者最常见的是在源程序中出现字符拼写错误或字符缺失。

例1:编译信息中第一条是警告信息,指示第 6 行第 10 列;第二条是错误信息,指示第 6 行第 10 列,信息内容都是“[错误] 缺失终止的 " 字符”。这时编译器已经定位到源程序中第 6 行,以红色高亮显示该行。

鼠标双击该行,使之变成正常编辑时的语法高亮方式显示,仔细查看即可发现,待输出的字符串最后缺失了一个双引号。修改后再次编译就会成功。

quote

对这类缺失字符产生的错误,常常在编辑时稍作留心就会发现:在正常编辑时的语法高亮方式显示下,一对双引号内的字符都被视为字符串而以特定的颜色显示,当后面缺失作为字符串结束标志的双引号时,该行后面的字符都被视为字符串而显示为特定的颜色,据此可以辨认出这种错误。

例2:编译信息第二行指示程序第 8 行第 7 列,信息为“[错误] 期待 ';' 在此之前: 'return'”,这时源程序中已经定位到第 8 行第 7 列,该行此时以红色高亮显示。

鼠标双击该行,使之变成正常编辑时的语法高亮方式显示,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实际问题是上一行语句(第 6 行)末尾缺少一个分号。修改后再次编译,就能编译成功。

semi

这个例子还说明,真实错误未必在编译信息中指示的位置(这是编译器确定程序有错的位置),可能出现在该位置之前或之后。需要检查这个位置的前后,仔细分析和思考,找出真正的错误所在。

 

例3:这里出现了大量的编译信息,都指示到第 8 行的第 10 列之后各列,其中第一条信息为“[错误] 法字符'241' 在程序中”,后续信息也都类似。

char

鼠标双击该行,使之变成正常编辑时的语法高亮方式显示,仔细查看即可发现,实际错误是该行出现了用中文双引号括起来的中文字符(在应该使用英文引号的地方用了中文引号),修改为英文双引号之后即可编译成功。

对这类不合理字符产生的错误,常常在编辑时稍作留心就会发现:当光标在该行编辑时,不合理字符会以红色粗体字高亮显示。据此可以辨认出这种错误。

这个例子还说明,出现大量错误信息时也不要慌张,集中注意力解决第一个错误,常常可以消除一批出错信息。另外,凡是出现类似于“不合理字符'\241' 在程序中”的错误信息,一般都是因为程序中不正确地书写了中文字符。

 

例4:出现了三条加工信息,“单元”一栏显示的都不是本程序文件,而是在其它文件中。第2行的错误信息是“程序中缺少 main 函数”。仔细查看源程序即可发现,原来是本程序中把“main”误写成“mian”了。这种函数名错误可以正常通过编译,但是在连接时就会出错(出错信息为“[错误] 连接器返回错误代码 1”,其中“ld”表示连接程序,“1”是出错代码),原因是连接器找不到主函数了。

把误写的“mian”修改为正确的“main”之后即可编译成功。

mian

这个例子说明,编程不细心就可能犯各种编辑错误,前例中的中文与英文用错是一类常见错误,而此例说明输入英文时也可能产生拼写错误,从而产生编译错误或连接错误。

常见的英文拼写错误及其产生的编译错误信息有:

  • “#include”误写成“include”,会同时产生如下编译信息:“[错误] 'include' 未命名某个类型”、“[错误] 'cout' 未在此范围内声明”和“[错误] 'endl' 未在此范围内声明”;
  • “iostream”误写成“iostraem”,会产生编译信息:“[错误] iostraem: 没有这个文件或目录”;
  • “std”误写成“stt”,会产生编译信息:“[错误] 'stt' 不是一个 名字空间的名称”;
  • “cout << ”误写成“cout < ”,会产生错误信息“[错误] 无效的操作符”
  • “cout << ”误写成“cout >> ”,不仅会产生错误信息“[错误] 不匹配 '运算符>>' ”,还会相应地产生十几条相关的错误信息!

 

2、****?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

这是一类非常类似的类编译错误信息非常类似,例如这样:

[错误] 'printf'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

[错误] 'sin'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

[错误] 'i'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

解决办法:显然,对于前面两种情况,应该在文件头部添加 #include 预处理命令行,把相应的标准库头文件包含进来

例如,对于“'printf'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可按照 C 语言标准,添加如下预处理命令行代码行:#include <stdio>;或者按照 C++ 标准,添加如下预处理命令行:#include <iostream>;而对于“'sin'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可按照 C 语言标准,添加如下预处理命令行代码行:#include <math.h>;或者按照 C++ 标准,添加如下预处理命令行:#include <cmath>

而对第三种情况,应该添加对变量的声明或定义

例如,对于“'i' 在此范围内没有声明”,可以在程序中添加对变量 'i' 的定义。例如把它定义为 int 类型的变量:int i;。?

 

3、重复定义:****

这通常是指变量被重复定义。例如:

[错误] 重复定义:'i'

解决办法:删除对该变量的重复定义。

 

4、源文件编译和运行都正常,可是启动调试时显示“项目没有调试信息,不能进行调试”。

这是普通用户随意更改编译配置方案而产生的问题。

Dev-C++?提供了多种编译配置方案,以供高级用户根据需要而编译出不同的可执行文件。在 Dev-C++?中点击菜单栏“工具”下面的“编译选项”,在弹出对话框中的“设定编译器配置”下拉框中提供了多个不同的配置选项,如下图所示:

compiler

这三个选项中,“64位”表示编译出的可执行文件为 64 位编码,而“发行”、“调试”和“性能分析”三种模式的含义如下:

●“发行”模式是程序已经完成所有测试调试工作,可以投入实践运行,因此所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将针对实际运行完成各种优化,文件内部不含与执行无关的信息(不含任何与调试有关的信息),以期达到代码最小和速度最优的目标,符合用户使用的需要。

●“调试”模式下,通过一系列编译选项的配合,编译器生成的结果中将包含大量与调试有关的信息,而且不做任何优化。由于代码中包括调试信息,得到的可执行程序将比发行版本大得多。但这样编译生成的可执行程序可以为调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性能分析”不仅包含了“调式”模式的编译选项,而且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文件里还包含了一些生成代码性能分析信息的辅助代码。运行这种程序,有关代码可以自动检测软件执行过程中的CPU利用率、内存占用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编程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代码优化。

解决办法:在“编译配置”下拉框中改选含有“调试”的选项,然后重新编译,就可以启动调试了。

?

5、无法打开输出文件,许可拒绝

这种情况通常是程序可以编译并运行,然后用户多次修改并重新编译运行,忽然在编译时就出现了如下错误信息:

无法打开输出文件 ****.exe,许可被拒绝;

[错误] 连接器返回错误代码 1

原因是:编译和连接之后要生成一个新的可执行文件(扩展名为?.exe),但是用户上一次运行该可执行文件并没有结束,所以试图生成新文件时被操作系统拒绝。

解决办法关闭你上一次运行时的终端窗口(最好是在终端窗口中按回车键结束其运行,而不要用鼠标点击窗口右上解的“×”),然后重试。

如果重试时仍然出现同样的错误,请关闭?Dev-C++,然后重新打开文件,再一次进行编译

如果还出现同样的错误,请点击菜单“文件”下面的“另存为……”,把这个文件另存为一个新的名字,然后再试。

 

6、其它常见编译问题

您也可以前往 http://c-faq.com/ ,阅读更详细的常见问题解答(英文)。

 


如果您还见到一些类似的常见编译错误,请发电子邮件给本文档编写者:anbangli@foxmail.com ,以便收集起来供别人参考。